大澳海域的漁業文化特色
| 大澳歷史 | 大澳鹽田 | 漁業歷史 | 漁民作業 | 漁民生活 | 漁民宗教 | 大澳海域的海洋及地質資源 |
大澳歷史

大澳是香港最西面的市鎮。它由北面的小島和南面大嶼山的陸地組成,「大澳」之名就是源於小島的名字「大澳島」。小島與陸地有一水道相隔,與來自陸地的另一水道相連形成「Y」字形,商店集中於小島與陸地間的水道兩岸,昔日的鹽田及稻田集中於大嶼山陸地。

大澳有史以來是大嶼山的四大鄉鎮之一,早於宋朝已是香港區內一個重要的漁港及鹽場。根據歷史學者的考究,北宋大嶼山的官立鹽場「海南柵」就是位於大澳區內。大澳曾是一個軍事重地,明朝期間已有軍隊駐守。此外,由於大澳鄰近珠江三角洲的沿海鄉鎮,清朝年間,政府一改歷朝閉關自守的政策,加強對外的交流,使其成為珠江口的交通樞紐。

戰前時期,漁、鹽及海上運輸業都是大澳的主要經濟活動,前兩者更是大澳的經濟支柱。其後,鹽業在日治時期開始逐漸消失,漁業亦在40年代末開始衰落。

1971年,大澳至羌山的公路完工,一些輕工業,如繡花、塑膠、電子、燈泡等的小型工廠得以發展,但由於遠離市區而發展有限。

大澳隨着漁、鹽業的衰退而逐漸失去經濟地位,亦因遠離市區而發展緩慢,但卻使數百年來的漁村風貌及古蹟得以保存。1984年,一群熱心的居民成立「大澳經濟發展計劃」,利用大澳的漁村風貌發展旅遊業,雖然計劃於1994年結束,但為大澳日後的旅遊業發展奠定基石。現時,大澳的漁村水鄉風情響譽盛名,更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

Top
大澳鹽田

大澳現存的鹽田遺址有戰後遺下的泰生、天生及達安鹽田。根據漁民的傳述,大澳島寶珠潭旁的沼澤也曾是鹽田。

泰生和達安鹽田的位置也是清朝的鹽田遺址,根據新村天后廟的碑文所述,廟前原是一片汪洋,在30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間,政府著力發展鹽業,在大嶼山及大澳島之間築起堤圍,把大嶼山沿岸淺灘變成鹽田,使寬闊的海灣變成窄長的河道。「護鹽圍」的北面堤壩發展成為太平街及永安街,是當時的商業中心,東面的堤壩(沙田村)及由梁屋至永安街的堤圍成為鹽工聚居的地方。這大規模的工程奠定了大澳日後的聚居和水道分佈的形勢。鹽田大約是全大澳的三份之二面積,鹽業曾盛極一時,養活了很多靠鹽業為生的鶴佬人。

日治時期(1941-1945年),鹽業受到日軍的強行管制,逼使商民走運私鹽。戰後鹽業雖然恢復,但市場充斥廉價的外鹽;漁業減產,又少用了食鹽來醃製鹹魚;加上政府不重視大澳的鹽業發展,使大澳鹽業於60至70年代初逐漸沒落。

Top
漁業歷史

過去的大澳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其成功與它的地理位置有着緊密的關係。大澳臨近珠江口,珠江口曾是一個豐富的漁場,而大澳與澳門之間的伶仃洋更著名出產黃花魚。除黃花魚外,全年不同的月份都有不同的魚類漁季,漁產量佔全港的四份之一。大澳與珠江口的航程短,又有優良的海灣水道作為船隻的避風塘,是停泊漁船、補給維修的理想地點,很早便成為漁民聚居的地方。全盛時期,大澳擁有500多艘漁船,30多間漁商。

戰後40年代末開始,大澳漁業走向下坡。當時大部份的大澳漁船只是小型的舊式船隻,生產力有限,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使大澳漁船比其他地區遲了好幾年才進行機動化。及後,機動化引致的過度捕魚、底拖網作業又影響魚類生態環境,使大澳漁民賴以為生的黃花魚產量迅速下降,使黃花漁季消失。

隨着珠江口的漁場資源枯竭,大澳漁船的數目由50年代開始減少。80年代,漁船總數目已下降至108艘,只佔全港2-3%。直至2006年的數據,只剩下約29艘漁船停泊在大澳,可見現時大澳漁業衰落的境況。

Top
漁民作業

漁船的演化

50年代以前:
大澳漁民主要在淺海作業。漁船主要分為「扒艇」及「大尾艇」(又稱「大尾仔」)兩種。

扒艇

  • 當時經濟力量最強大的漁業行業
  • 作業方式:圍網(又稱「索罟」)
  • 艇身:長約50 – 60呎
  • 作業時間:農曆8-11月的「黃花水」及農曆11月-3月,8月的「(魚慈)水」(漁民稱漁季為水)
  • 作業區域:珠江口的萬山群島水域
  • 發展:因以下原因亦衰落
    1. 機動化後,改用冰來保存漁獲,因而轉往有冰供應的長洲作為基地
    2. 中國在50年代末禁用漁炮捕魚,而漁炮是扒艇捕捉(魚慈)魚的必要工具,加上回國售賣(魚慈)魚的扒艇亦要被抽高達40%的稅項

大尾艇

  • 作業方式:刺網
  • 艇身:長約20多呎,船尾高大
  • 作業時間:主要為黃花水及農曆4月的鰽白水
  • 作業區域:
    1. 黃花水期間,集中在大澳對開海面及桂山島一帶
    2. 農曆2月以後,一部份會到三門群島,擔杆群島附近,捕捉其他魚類
    3. 鰽白水期間則在大澳附近、內伶仃島至桂山島一帶海面
  • 發展:50年代後,大尾艇因其設計不宜機動化而被淘汰

70年代─ 80年代:

  • 70年代,漁民改用新式的大型遠海網艇作深海作業
  • 作業方式:刺網捕魚
  • 80年代,出現拖網漁船,由遠海網艇改裝而成
  • 作業方式:主要為單拖和蝦拖
  • 作業區域:汕尾以南、東沙、海南島、及西沙群島的水域

其他傳統捕魚方式

捕撈梅蝦
梅蝦(亦稱銀蝦仔或毛蝦),日間在海床活動,夜間則浮近水面,是製作蝦醬的原材料。捕撈梅蝦是利用近岸作業的漁船以拖網的方式捕撈,分為撐梅蝦、盪梅蝦及撬梅蝦,所用的漁網網孔細密,稱為「蝦籮」。撐梅蝦70年代前已使用,用作日間捕撈活動;盪梅蝦和撬梅蝦80年代才開始使用,用作夜間捕撈活動。

  • 撐梅蝦
    • 一人在船尾握着長竹竿,把蝦籮放在海底,船頭另有一根繩索繫着蝦籮
    • 漁船只可由搖櫓推動以帶動蝦籮捕撈,以便減速避開障礙物
  • 盪梅蝦
    • 蝦籮由多枝架及繩索繫着,置於船的兩旁
    • 由航行中的漁船帶動蝦籮捕撈
  • 撬梅蝦
    • 蝦籮由船頭的吊架連接着,從船頭伸入水中
    • 由航行中的漁船帶動蝦籮捕撈

*由2012年12月31日起,香港水域已禁止進行拖網捕魚。

繒網作業
把網袋放置水中,利用潮水把海產帶進漁網,分為棟繒及板繒。這是舊式的捕魚方法,香港水域的漁民已甚少採用。

  • 棟繒
    • 漁網以木柱(棟)固定,柱頂用鐵線連接到海床的固定物
    • 潮漲落網,潮退收網
  • 板繒
    • 四方形的漁網以木柱固定
    • 漁網中央有漏斗形的出口
    • 柱頂以繩索繫於岸上的腳踏輪軸
    • 當繩索收緊時,木柱豎起並升起漁網,捕捉游經的魚群。

釣鈎作業
以魚絲及魚鈎釣魚,分為手釣及延繩釣。

  • 手釣
    • 大澳漁民稱為「呔魚」
    • 以魚絲繫着一個掛有魚餌的魚鈎釣魚
    • 一般在10多呎長的舢舨上進行,漁船被稱為「小釣艇」
  • 延繩釣
    • 利用繫有多個魚鈎的魚絲釣魚
    • 大澳漁民稱用魚餌捕魚的為「吓魚」
    • 不需魚餌的則稱為「生釣」,漁船亦稱為「生釣艇」

漁獲特產

大澳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受到珠江水流的影響,大澳的漁獲以河口魚類為主。主要的出產魚類包括,黄花魚/(魚或)魚,(魚慈)魚,馬友,(魚立)魚等。

黃唇魚(大澳魚)
黃唇魚(又稱大澳魚) 曾經是大澳附近海域的特產。牠的價值在於其魚鰾所製成的「花膠」,據說是很好的補品。通常愈大、擺放得愈久的大澳魚膠就愈值錢,公膠的價值亦比母膠高出一倍,上等的大澳魚膠每斤價值最高可達三十萬元以上。大澳魚膠之所以那麼值錢,除了其功效,亦因其不易捕捉。

大澳魚可算是大型魚種,平均有70-80斤,最大可達200多斤。牠們在珠江口只限於每年農曆12月至翌年3月初旬出沒,而整天捕捉的最好時機是下午5—8時。大澳魚雖是群居魚類,但因其體積大,活動範圍分散,漁民捕捉時要講運氣,個多月才捕到1-2尾。捕大澳魚的成本也較為昂貴,要用20-25張拉力有100磅以上的韌絲網,單是漁網的價值己需5萬元以上。

由於過渡捕撈及其他環境因素,此魚在70年代後產量已大減一半以上。現時此魚非常罕有,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

黃花魚
黃花魚是沿海地方的上餚,在香港境內,「黃花水」更只是出現於大澳的鄰近水域,所以黃花魚是大澳漁民的最主要漁產。

黃花魚聚集時會發出「唂唂唂」的叫聲。漁民在捕魚時會先把漁船停在海流中心,用耳朵伏在船艙底,如聽到黃花魚的出沒,漁船馬上兩隻併為一組,以圍網(索罟)的方式捕捉。

同樣地,70年代後,黃花魚亦大量減產。

Top
漁民生活

食—大澳特產

插鹽鹹魚
昔日大澳漁獲多而未能即時全部出售,漁民便用鹽醃製。昔日醃魚的鹽產自大澳,由於大澳的海水鹹度適中,出產的海鹽鹹度較低,醃製的鹹魚香甜可口。而大澳的醃製手法亦獨特,使鹹魚品質更為上乘。大澳鹹魚的醃製程序分為三個。

第一程序是醃藏:插鹽法。鮮魚以密肚的方式除去內臟,然後用竹籤引鹽入魚鰓及肚,醃藏時魚頭向下,垂直插入鹽中,使被鹽迫出的魚水更容易從魚頭流出,免留於魚肚中使鹹魚變得苦澀。鮮魚需醃藏3-4天。

第二程序是曬魚。曬魚前先把魚去鹽、打鱗(不適用於鰽白魚)、洗淨及抹乾,再用玉扣紙包裹魚頭,以防止蠅蟲在魚內產卵,然後放在竹蓆上曬5-6天。如陽光太猛,則需用屏障遮擋,以免曬壞鹹魚。

第三程序是焗魚。鹹魚會放在用禾草或舊布料密封的木箱內2-3天,使鹹魚回味。

蝦膏和蝦醬
製作時把梅蝦(銀蝦仔)磨成醬,加鹽發酵三星期,再放在陽光下曬乾。蝦膏與蝦醬的不同只是在於蝦膏會減少磨蝦次數及鹽的份量。

生曬鹹蛋黃
此乃製作及修補漁網的副產品。昔日的漁網以麻製成,要用鴨蛋白浸網再蒸,凝固的蛋白使漁網防水及更堅固耐用。為免浪費,漁民便以鹽把剩下的蛋黃以鹽醃製,三天即可完成。

住—棚屋

大澳大部份的漁民都居住在依水道而建的棚屋,也有少部份漁民住在船上或陸上。棚屋搭建於每年潮漲時最高的水位線之上。早期的棚屋多以木柱鞏固舊木船在沙灘上而成。及後漁民以木作支架,鋪上葵葉和松皮,搭建桶形的木屋,經濟較好的漁民會以麻石作為棚屋的樁柱。近代的棚屋已改為用木材及鋅鐵皮來搭建,更有以水泥及磚塊作樁柱。

棚屋設有稱為「棚頭」的平臺,是陽臺的地方,也是棚屋間的主要通道及居民聚會的地方。棚身多分為睡房、安放神位的地方以及客廳三段。每間棚屋必設有小梯伸延到水面,以方便直達棚下的小艇。棚屋之間有以木樁、木板搭成的棧道相連。昔日漁民還會在棚底養豬,後來因水位升高而消失。過往的棚屋不但是人們的居所,更是漁商的店舖,作為向漁船收購漁獲的地方。

大澳因發展緩慢而使大片棚屋得到保留,成為大澳的一大特色。

行—「水上馬路」及橫水渡

「水上馬路」
棚屋沿水道而建,水道成為漁民的馬路,出入以船代車,在水道穿梭,往來其他地方。

橫水渡
昔日大澳的居民會利用橫水渡往來水道兩岸。據大澳的長者所述,橫水渡約在80年前開始服務。橫水渡是一艘木笩,早期是以竹竿撐動,後來改用繫於兩岸的繩索拉動。如遇上有船要進入水道,就把石頭綁在繩索上,使其沉於水中。隨着「大澳涌行人橋」的啟用,橫水渡於1996年9月29日停止服務。

Top
漁民宗教

楊侯古廟、關帝廟、洪聖廟及新村天后廟為大澳四大廟宇。漁民通常信奉水神,但大澳雖有洪聖廟及天后廟,但其地位不及楊侯古廟。這樣的差異,可追溯到鹽田的發展史。

在清朝未建鹽田前,漁船可直達新村天后廟旁,以便參拜,但建鹽田後,天后廟遠離水邊,漁船無法駛近,漁民不易到達,天后廟就被漁民逐漸冷待,轉為重視較鄰近的廟宇。其後,大澳漁民曾一度重新重視天后,在關帝廟旁興建天后廟,但地位始終比不上供奉已久的楊侯古廟,現今那天后廟已沒有任何慶祝活動。

大澳楊侯古廟

建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漁民稱侯王為「侯王爺」或「亞爺」。楊侯是宋末名將楊亮節,其誕期為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賀誕活動有神功戲、搶花炮及舞獅,大澳漁民多會休息數天來參與賀誕活動。另外,日常大小事情都會先向侯王爺(手耷)杯及求籤請示,才可進行,如嫁娶、重修其他廟宇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端午龍舟遊涌」是大澳最熱鬧的宗教活動,目的是潔淨大澳的水域,安撫遊魂野鬼。根據當地長者所述,活動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源自一次導致無數居民死亡的瘟疫。居民為除瘟疫,利用龍船接載四大廟宇的神像巡遊社區。「遊涌」活動現時由三個傳統漁業行會舉行,分別是「扒艇行」、「合心行」及「漁業行」(即現今的「漁業聯誼會」)。

「遊涌」活動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各漁業行會依次序到楊侯廟、新村天后廟、關帝廟及洪聖廟「接神」,利用龍舟拖着稱為「神艇」的小艇,接各小神像到各自的行會供奉祭祀。「合心行」及「漁業聯誼會」會於農曆五月初四接神,「扒艇行」會於農曆五月初五早上接神。

第二部份為正式的「遊涌」,或稱「遊神」,在農曆五月初五早上進行。3隻漁業行會的「神艇」載着各自請來的小神像,由龍舟拖着巡遊大澳水道。先遊楊侯古廟那邊的水道,然後是大嶼山陸地那邊的水道,最後是關帝廟那邊的水道。巡遊期間,神艇上的行會成員會不停燃燒金銀衣紙和向水撒「水飯」(混了水的飯菜)。棚屋居民也同時向龍舟焚香拜祭,祈求平安。另外,負責巡遊的船隻不能碰到漁民的棚屋,因會帶來惡運。完成遊涌後,各神像就會依「接神」的次序送回廟宇。

這特色的活動已於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澳傳統節目

節日 日期(農曆)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五月初五日
楊侯廟誕期 六月初六日
關帝廟誕期 五月初五日
天后廟誕期 四月十七日
洪聖廟誕期 二月十三日
創龍社誕期 正月十四日
半路棚土地廟誕期 二月一日
福德宮誕期 正月二十日
龍巖寺誕期 三月二十三日
華光廟誕期 九月二十八日
龍巖寺的太平清醮 三月二十日後 (沒有固定日期)
Top
大澳海域的海洋及地質資源

海洋資源

大澳位於珠江口海域,屬鹹淡水交匯處,海水鹹度較香港其他海域為低,再加上珠江水帶來大量有機物,因此有多種貝類、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繁衍於大澳一帶的水域。

豐富的魚類資源亦吸引了香港的回歸吉祥物 ─ 中華白海豚棲息於附近海域。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網頁資料顯示,約有88條中華白海豚被錄得於春季使用香港水域,而夏天則有約145條。香港政府為了好好保護白海豚的生境,於1996年11月22日把沙洲及龍鼓洲一帶的水域劃為「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面積有1,200公頃。

地質資源

大澳主要的岩石為屬火山岩的凝灰岩及沉積岩的粉砂岩。大嶼山西部為古火山口位置,凝灰岩便是火山活動的產物;而粉砂岩則是來自珠江河口的沉積物經沉積作用膠結而成。

1996年,在大澳東北面的狗伸地海岸的沉積岩中,曾發現侏羅紀的植物化石,種類有蕨菜類、蘇鐵類、銀杏類及松柏類及大澳毛羽葉等,這是首次在香港發現侏羅紀中期的地層及植物群,為香港的地層序列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料。

大澳西面的虎山山腳有一奇特的巨石,高十多公尺,狀如一位倚山而坐的將軍,因而得名為將軍石。將軍石的腿部是一天然的海蝕拱,是海蝕作用的產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