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資源與保育
海洋現況
-
香港位於中國東南海岸,由九龍半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雖然本港水域面積僅為南中國海的0.05%,但南中國海內三成的海洋魚類品種也在香港有所記錄。
- 香港海魚種類繁多,原因是水文獨特,而且有各種不同的生境。
- 香港水域匯合了三種沿岸流(中國海沿岸流、南中國海流和黑潮)、珠江徑流和湧升流。
- 此外,亦有各式各樣的海洋生境,包括泥質和沙質的底土層、岩岸、珊瑚群落和新鋪設的人工魚礁等。
海洋特點
由於獨特的水文條件,本港水域孕育著大量擁有不同特點的生物,香港有記錄的海洋生物包括:
-
有花植物(海草)5種
- 海龜5種
- 海藻超過300種
- 哺乳類動物18種(只有中華白海豚、江豚經常在香港水域出現)
- 海水魚超過900種
- 石珊瑚84種;軟珊瑚瑚及柳珊瑚超過60種
- 海洋底棲生物超過400種(主要包括多毛環節動物、甲殼動物及雙殼動物)
海洋保護
近年,一方面因為過度捕撈,另一方面,挖泥、填海及海水污染等種種原因,令本港水域飽受威脅。為了減低這些影響,漁農自然護理署積極進行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護香港的海洋環境和促進本地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措施包括:
- 執行《漁業保護條例》,打擊破壞性捕魚活動 – 包括使用電力、炸藥、有毒物質、採挖或抽吸器具捕魚。漁護署和各有關部門會進一步加強巡邏和執法,並會於有需要時採取聯合行動,以打擊這些破壞性捕魚活動;
- 於2012年12月31日開始禁止在本港水域拖網捕魚,保護海洋資源及生態環境;
- 推行漁業管理措施,以控制香港水域的捕撈力量,包括本地漁船登記制度、限制新漁船加入等;
- 鋪設人工魚礁,改善魚類棲息環境;
- 進行魚類放養試驗,改善漁業資源;
- 設立4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分別為海下灣海岸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東平洲海岸公園和鶴咀海岸保護區,分別存護不同的海洋資源。
過度捕撈的原因
昔日,人們皆認為漁業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當我們過度開發,而且開採的速度比牠們自行繁衍、復原的速度更快之時,漁業資源便會有衰退之現象。
- 漁業作為商業活動的一種,一切都會因為市場供求而作出反應;
-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07年的數字顯示,港人每年進食447,331噸海產,人均食用海鮮數量排在亞洲區第2位。
保護香港的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的保育工作,除了政府的推動和策劃,更有賴社會各界及每位香港市民的關心和積極參與。市民在選擇食用海鮮時可以為保護漁業資源出一分力,例如可多吃養殖和以可持續方式捕撈的海產,以減低漁業資源的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