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青山灣漁業文化特色 | 屯門青山灣漁業發展歷史 | 屯門漁民 | 三聖墟 | 三洲媽廟 |
| 龍舟競渡大賽 | 漁民作業 | 青山灣船蹤 | 屯門一帶的海洋資源 |
屯門青山灣漁業發展歷史

屯兵之地

  • 屯門位於珠江河口的東面,背山面海,其海灣 ─ 現稱「青山灣」得天獨厚,東有青山、西有九徑山作天然屏障,形成優良的避風港。
  • 「屯門」之名,早於唐代韓愈的《贈別元十八協律》一詩可見:「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濤沒」,此名由來自於其功用。自唐代開始,屯門已成為重要的中西貿易港口,政府亦在此屯置軍隊,以保障商旅的安全,屯門因而得名,意指駐兵的地方。

由貿易港口轉為漁農村型態

  • 青山灣作為天然的避風港,自古已有漁民聚居。
  • 自元代末年,由於內地氏族的遷入,屯門漸正式轉為漁、農鄉村型態。
  • 清代初年,政府為防海盜在沿海地區發展勢力,下令沿海居民移入內陸,為新界農村帶來極大打擊。其後在官員的要求下,政府才停止遷界。為恢復新界生機,政府鼓勵內地人遷入,使屯門的漁農業發展蓬勃。

填海工程與新市鎮發展

  • 二十世紀後期,新界各地陸續發展成為新市鎮,屯門的漁村面貌因而發生重大改變。
  • 青山灣大部分海域被填為平地。屯門三聖墟的麒麟崗公園有一大石,大石六呎之後就是填海區。另外,以前位於海灣中心的小島 ─ 老鼠洲,現時已成為老鼠洲兒童遊樂場。而未被填海的地區就保留為人工的船隻避風塘。
  • 填海時,屯門居民所建的住屋亦被大量清拆。填海後,政府在原址興建公共和私人住屋,以及其他基礎設施。

Top
屯門漁民
  • 屯門的漁民祖先大概是古代的蜑民。
  • 雖然漁民多數為水上居住,但亦有少部份人上岸定居。他們會在近岸處搭建簡陋的寮屋和棚屋聚居。三聖墟便是因漁民聚居而成的漁村。
Top
三聖墟
  • 三聖墟原稱青山灣,是一條位於青山灣東南岸的漁村。後因村旁麒麟崗上供奉儒釋道三聖的「聖廟」而被改名為三聖墟。
  • 昔日漁民於對開的青山灣碼頭停泊小艇販賣海鮮,形成早期的海鮮業面貌。
  • 填海後,政府於原址興建了公共屋邨以安置上岸的漁民,因而成為現今的三聖邨。邨內樓房的名命別具漁村風味,如『豐漁樓』、『進漁樓』等。
  • 三聖邨內設有一條食肆、店舖林立的三聖街,用以安置青山灣內昔日的海上食肆及店舖。現時的三聖街是本港著名的海鮮市場之一,亦是遊客吃海鮮的勝地。
Top
三洲媽廟
  • 屯門青山灣共有兩座天后廟,而麒麟崗公園旁的「三洲媽廟」便是其中一間。
  • 由於廟內供奉的天后像源自中國內地的台山縣上川島一個稱為「三洲塘」的地方,而福建及潮洲人普遍稱天后為「阿媽」,所以漁民就稱該天后廟為「三洲媽廟」。
  • 據屯門區議會出版的《屯門的宗教及廟宇》資料顯示,於1951年,駐守上川島的解放軍徵用了三洲塘天后廟作宿舍之用,天后廟因而被迫關閉。廟內的天后像在同年被一名叫梁勝利的漁民接到船上供奉。十七年後,梁勝利再把天后像安放於麒麟崗山腳下的沙灘一角。經過多次爭取,政府於1987年批准了三洲媽廟的建立。
  • 三洲媽天后誕的正日是農曆四月十二,但漁民由四月初八起,便會一連五天舉行慶祝活動。屆時會有神遊、神功戲、還炮等慶祝活動。
Top
龍舟競渡大賽
  • 屯門最初的龍舟競渡分佈於新墟至龍鼓灘、掃管笏各海岸及屯門河谷內。1975年,屯門鄉事委員會在屯門河發起大型的龍舟競渡大賽。自此,龍舟競渡成為屯門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動。青山灣填海後,龍舟競渡大賽移往賽道筆直寬闊的避風塘,競賽氣氛更為熾烈。
  • 很多人認為賽龍舟是隨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盛行。但根據一些考古學資料,賽龍舟之習俗早在吳越和楚國已存在。直至明朝,宮廷和民間已盛行龍舟競渡大賽。
  • 漁民相信一起賽龍舟可以藉擊鼓吶喊聲嚇退海中的蛟龍和趨吉避凶。
  • 漁民對端午划龍舟十分重視。龍舟下水前要祈福、醒龍,賽後更有收龍的傳統儀式。
  • 每逢農曆五月初一,漁民便從儲存地方取出龍舟,裝上龍頭、龍尾,然後焚香念經、驅邪作福,祈求順利作賽。
  • 作福後便會進行「醒龍」儀式。漁民需在鼓聲引領下,把龍舟直划往附近天后廟,然後折返,合共來回三次,儀式方告完成。
  • 新龍舟下水的話,又有另一種儀式。端午節前數天,漁民會請來道士舉行儀式。道士需持劍搖鈴、口唸咒語;先刺紙稔,後刺龍頭、龍尾和大鼓等;再燒紙錢、撒神沙;然後再請社區領袖,為龍舟「點睛」。
  • 比賽完畢,漁民會把龍頭、龍尾及大鼓等拆下,並上香酬神;然後,龍頭、龍尾和大鼓或放廟裡、或放任何經漁民協議而定的地方;至於龍身,通常放在廟前沙灘特設的棚架上,用鋁箔遮蓋,留待來年再用。這樣,龍舟就算是給「收藏」妥當了。
Top
漁民作業

昔日的屯門漁民日常在龍鼓灘至掃管笏一帶的海域作業。假若風向和水流都適合遠航,漁民也會到大嶼山、長洲、南丫島或更遠的海域捕魚。現時的漁民除了在本港作業外,還會到較遠的南中國海地區(如海南島)捕漁。單拖、雙拖、蝦拖、摻繒、剌網、手釣都是青山灣漁民現時的捕魚方法。由2012年12月31日起,香港水域將禁止進行拖網捕魚。

Top
青山灣船蹤

由於每年5月中至7月31日是南中國海的休漁期,不少遠洋作業的船隻返回青山灣停泊,令寧靜的海灣變得熱閙起來。

【作業漁船】

單拖船 (一船拖一網) 雙拖船 (兩船拖一網)
蝦拖船 (蝦艇) 摻繒 燈光罩網漁船

拖網船: 單拖船、雙拖船、蝦拖船(蝦艇)、摻繒
燈光罩網漁船: 燈泡掛滿船的四周,在夜間亮起以吸引夜間活動的海產。


【協作船

油艇 雪艇
水艇 水票

油艇: 向船隻售賣燃油。
雪艇: 製冰及向漁船售賣冰粒。
水艇: 向船隻售賣食水。船主要向水務署的旺角分署購買水票。
( 粉紅色水票可換約10噸水,藍色水票可換約2噸水。 )


【生活船

住家艇 粉艇 送人艇

住家艇: 漁民居所。
粉艇: 水上流動食物售賣船。控制船隻方向的軚盤設於船的一側,方便船家一邊煮食,一邊控制船隻的方向。
送人艇: 水上的士,接載人們往來岸邊及停泊於灣內的船隻。

昔日的船艇主要以木作為材料,用帆、槳、櫓作為推動力。二十世紀中期後,舊式木船漸漸被現代化的機動漁船所取代。雖然如此,青山灣還有小部分的舊式木船出沒。

青山灣內最古舊的摻繒 柚木製造的蝦艇
Top
屯門一帶的海洋資源

由於香港西面水域臨近珠江入海口,屬鹹淡水交匯處,海水鹹度較香港其他海域為低,再加上江水帶來大量有機物,因此有多種貝類、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繁衍於屯門一帶的水域。這裏出沒的常見魚類包括:青鱸、沙鑽、坑鰜、黃腳鱲、門鱔、牛鰍、油力魚、丁公及雞泡魚等。

豐富的魚類資源亦吸引了香港的吉祥物 ─ 中華白海豚棲息於附近海域。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網頁資料顯示,約有88條中華白海豚被錄得於春季使用香港水域,而夏天則有約145條。香港政府為了好好保護白海豚的生境,於1996年11月22日把沙洲及龍鼓洲一帶的水域劃為「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面積有1,200公頃。

中華白海豚的正式學名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屬哺乳動物的鯨類海豚科。幼年的白海豚體色為深灰色,成年後則變成粉紅色;牠們具有背鰭,以及明顯突出的嘴喙。白海豚性格好奇,時常舉頭窺探四周環境;牠們亦十分活躍,喜愛躍身擊浪及向前躍浪。白海豚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牠們會尾隨較多漁獲的拖網船,乘機捕食漏網之魚。

除了中華白海豚外,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還有一個獨特的天然地貌 ─ 連島沙洲。連島沙洲的形成是由於沉積物(如沙粒、石塊)的沉積,使兩個島嶼的沙咀不斷伸延,形成一個連島沙洲,把兩個獨立的島嶼連接起來。如要清楚看見該處的連島沙洲,就要在潮退的時候登上沙洲的直升機坪遠眺。

Top
考考你
為何漁船的船身總掛有車胎?
睇答案
考考你
單拖和雙拖漁船外型相似,你知道如何分辨嗎?
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