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海域的漁業文化特色
| 西貢海域的歷史背景 | 西貢漁業發展 | 西貢漁民昔日生活 |
| 西貢墟 | 漁民宗教 | 西貢漁民作業 | 西貢的海洋及地質資源 |
西貢海域的歷史背景

西貢位於香港的東面沿海,其名字,始見於清朝的《新安縣全圖》,而名字的由來,至今仍無從考究。

村落特色

西貢早於明朝已有村落出現於蠔涌、沙角尾及北港三地。但由於區內山多平地少,又被北面的馬鞍山、女婆山及大老山隔斷了與九龍半島的連接,即使後來鄉村數目眾多,但各村人口依然偏少。加上,明末以來海盜猖獗,村民為保性命財產,於是聯同其他有姻親關係或互相認識的姓氏族群聚居成村,使西貢各村以雜姓為主。正因如此,西貢各村未能如新界其他地方一樣,形成有能力操控地方事務的大族單姓村。西貢村落一直以漁、農業為主,其漁農產品可供應市區的需求。其他產業包括:砍柴、燒灰、燒炭、船運貿易等。

上窰村的灰窰遺址

初次道路改善

昔日的西貢由於被群山所隔,使當地發展受到限制。直至日治時期(1941-1945年),日軍為清剿游擊隊,及加強對西貢地區的管治,開闢了直達九龍的西貢公路,大大改善了西貢的對外交通,同時亦有利當地漁業發展。

現代化及旅遊業發展

60-70年代間,港英政府有意把西貢區擴展成為衞星城市,開始在此開闢工業區、住宅區、避風塘、水塘等。1969年,政府決定在西貢糧船灣興建萬宜水庫。為配合萬宜水庫的工程,政府興建了連接沙田新市鎮的西沙公路。從此,西貢的交通變得便利,加上該區未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使西貢早於80年代就成為香港的旅遊勝地,有「香港後花園」的美譽。民間團體及政府更於90年代進行發展計劃,把西貢打造成為「香港的消閒花園」。2009年,香港地質公園成立,使西貢的旅遊業更為興旺。現今的西貢已成為本地及外國遊客的消閒好去處。

西貢優美的自然風景,左為橋咀的連島沙洲(香港地質公園景區),右為蚺蛇尖
Top
西貢漁業

西貢漁業發展

有利漁業的地理環境

西貢為沿海地帶,擁有70多個島嶼,有綿長而廣泛分佈的海岸線,很多海灣都十分適宜停泊漁船。西貢的漁村以糧船灣、滘西及布袋澳最具規模。根據政府在1955年的統計數字,西貢漁船有263艘,漁民1904名。西貢墟就是由於昔日漁民於當地常有大量漁獲交易而形成。

漁業的興盛

昔日的西貢由於被群山所隔,使發展受到限制,漁業亦如是。直至開闢了直達九龍的西貢公路,加上60年代初,香港漁船迅速機動化,才解決了漁民把漁獲運往市區的問題。在漁業全盛時期,西貢漁民每出一次海,漁獲可達一至二百擔,有時連船也載不了。

昔日漁民沒有固定的漁獲交易點,後來西貢墟發展成為墟市,西貢街坊才設立「公秤」以方便交易。其後,西貢漁市場在60年代成立,成為西貢漁民銷售漁獲的地方。在60年代漁業全盛時期,漁市場的交易量有時候可達至一天幾百擔魚。漁民會首選於西貢墟出售漁獲,其次是長沙灣或香港仔漁市場,如漁獲再多,最後會運往內地出售。

西貢漁市場 萬宜水庫 現時只剩下的幾艘鶴佬漁船

漁業的衰退及漁民轉型

1970年,為興建萬宜水庫,官門一帶的海灣被淹沒,漁民不可再經通過官門直航西貢,亦失去了可停泊漁船的海灣及漁產豐富的捕魚場。同時,漁民以及該區的村民都要被迫遷移到其他地方,大大限制了漁民的作業及生活範圍。因此,本來從事漁農業的村民,大多被迫轉業。

70年代中,香港經濟轉型,加上漁獲受環境破壞的影響而減少,使漁業逐漸衰退,漁民生活十分艱苦,繼續從事捕魚的漁民為節省成本,多改為小艇作業。政府後期打算關閉西貢漁市場,但因漁民大力爭取而得到保留。

為保生計,部份漁民轉營其他行業,主要是發展養魚業,以及因西貢旅遊業的興起而經營遊艇或街渡。兩者都使漁民生活得以改善,逐步上岸置業,成為陸上居民。

Top
西貢漁民昔日生活
集中地及住所

昔日西貢區的漁民大致可分為操粵語及操鶴佬話兩個群體。其中以操粵語的佔大多數,散落於不同海灣,而操鶴佬話的則多集中於西貢墟。漁民昔日一家住在漁船上,以船為家庭單位,船上設有祖先神位,供後輩早晚上香供奉。

祖先的安葬及祭祖

昔日漁民過著經常遷移的捕魚生活,他們會隨著魚期或售賣漁獲的市場而穿梭於不同漁港海灣之間。因此,祖先多葬在不同的地方,祭祖也要東奔西走。80年代,西貢鄉事委員會及漁民代表成功爭取大頭洲部份地方作為區內漁民安葬區,漁民才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安葬先人。只要漁民代表確認死去的人為漁民,遺體就可葬於大頭洲。西貢本地漁民的祭祖時間為清明和重陽,而鶴佬漁民則主要在農曆八月初一祭祖。

婚姻

西貢漁民昔日的結婚對象以區內漁民為主,並於酒艇舉行酒席大宴親朋,男女家各分開設宴數日。兒子結婚不會分家,如漁船太小,會另造大一點的船來容納媳婦。另外,鶴佬漁民由於與本地漁民關係不太密切,所以婚姻對象會以鶴佬漁民為主,他們甚至會遠至到大埔、沙頭角等地尋找結婚對象。他們迎接新娘的方法十分獨特,就是「扒龍舟」。

漁民與陸上居民的關係

昔日陸上居民常歧視漁民,禁止他們在陸地穿鞋,甚至禁止他們踏足陸地,把漁民趕回船上。雖然沿海村落的居民偶然會到海邊或近岸捕魚,但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漁民。基於漁民與村民間的種種矛盾,兩者之間較少交往,建立起姻親關係的便更加少。

然而,水上與陸上的居民總有不能避免的碰頭 ─ 漁農產品的交易:他們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各自所需。早期的交易在西貢墟沿岸進行,大量漁獲的交易使西貢墟發展成墟市。後來,漁民和村民的關係得到改善,西貢墟成為漁民辦年貨的地方,即新年前購買一年要用的物資。

漁民教育

漁民生活貧困,負擔不起子女學費,加上備受歧視,漁民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50年代,情況得到改善,部份漁民子弟可上岸上學,他們多在日間讀書,夜間出海。但由於漁業是勞工密集的行業,很多漁民子弟只能讀一兩年書就要回船工作。有些更一年只能讀幾個月書,魚期一到就要立刻回船工作,所以讀了多年也讀不完一個級別。

Top
西貢墟

為香港其中之一個漁港,墟市的出現是由於漁民在此進行漁獲交易。其發展是基於港島區的發展所帶動,促使當地的糧食和柴草運往其他地區,亦使西貢墟成為區內多個小商業集散點之一(貨品會先以小船運往西貢墟,再以肩挑方式運往其他地方)。20世紀初,西貢墟有50間店鋪和4間修船廠。由於地理環境及較偏僻的關係,其重要性較其他地方如坑口低。反之,西貢墟還需依賴坑口墟運送貨物到港島。

西貢墟舊舖 西貢墟的船廠及船隻零件售買店

鋅鐵製品店 店裏堅守故業的老伯伯

70年代,為了興建萬宜水庫,當地萬宜灣、沙咀等村的居民被迫遷離,為賠償村民,政府在西貢墟天后廟前進行填海,興建五層高樓房,成立萬宜灣村,按丁分配給遷移的陸上居民。而水上居住的漁民因沒有原居民身份,幾經爭取,政府才在對面海興建4層高樓宇,成為官門漁村及漁民新邨,以安置及時向政府登記的漁民。而未及登記的漁民在1982年組成西貢聯興漁民有限責任合作社,成功爭取到政府於涌尾篤填海,採取屋者有其屋計劃,興建「翠塘花園」,以安置未得到任何補償的居民。現今的萬年街、宜春街、灣景街及沙咀街都是因填海而得來的陸地,填海所獲得的土地成為西貢墟日後發展的重要資源,很多社區設施都建於填海地區,如政府合署、街市、大小巴士總站、碼頭等。

這是西貢墟宜春街的一段石壆,
位於天后廟附近,壆的左手面為填海區。
官門漁村
(中間米白色樓群)
萬宜灣村樓房

70年代漁民開始轉業時,有漁民於西貢墟從事海鮮生意及海鮮酒家,不少漁民更成為了成功的海鮮商人。現時,西貢墟海鮮店舖及食肆林立,成為本港食用海鮮的其中一個好去處。另外,因過去的道路發展,西貢墟成為連接市區的中心,因此亦成為遊人前往西貢區旅遊點的交通中心。

西貢墟的海鮮酒家
Top
漁民宗教
水神

漁民一般都相信水神,而西貢區所供奉的水神包括天后及洪聖大王。神靈除了用作參拜祈求平安外,其廟宇也有其他作用,在西貢,村與村之間以廟宇為中心,聯合成為聯鄉組織,以便處理社區事務。

西貢墟天后廟

為鄰近五十多條村的中心,是舉行宗教、鄉事、買賣等活動的地方。神誕活動會在農曆四月星期日的日子舉行。

糧船灣天后宮

為附近漁民的祭祀活動中心,神誕活動會在正誕舉行。各村居民會隔年合辦「誕醮合一」的活動,在天后正誕前舉行打醮儀式,天后的神像被抬到船上巡遊,並於醮期公演神功戲。

滘西洪聖古廟

是滘西洲的地區廟宇,除供漁民祈福外,也肩負着團結地方社群的功能。神誕活動在正誕舉行,而正誕前一天,會於早上進行醮儀。

西貢墟天后廟 糧船灣天后宮 滘西洪聖古廟

祭祀活動

每位水神都有其誕日,即生日。天后正誕為農曆三月廿三,洪聖正誕為農曆二月十三。每逢神誕,漁民都會舉行慶祝活動,包括神功戲和打醮,天后誕還會有搶花炮的儀式。

神功戲

神功戲以公演粵劇的形式進行。昔日各天后廟的神功戲會於天后正誕公演,因此在聘請戲班時常發生衝突,其後各廟宇的所屬社區作出協調,所以西貢天后廟的賀誕活動會在不同時期舉行。

是一個祭陰祭陽、許願酬還,同時也是祈求潔淨、赦罪和再生的儀式。儀式包括:取水淨壇、揚幡(豎立竹竿,確定醮棚的範圍)、迎神、放生、放榜(把有份參與打醮的人的名榜張貼出來) 、祭幽(向幽鬼分衣施食、超渡放生的善行)、送神回位、還神等。

搶花炮

花炮用作為神靈的代表。漁民會以行業、社區及族群組成花炮會,各花炮會用盡方法以奪取理想的花炮,因而引起不少衝突。其後政府禁止搶花炮,改以抽籤進行,以減少衝突。抽花炮於正日進行,抽到花炮的花炮會會用杯卜的方法決定那位成員可以保留花炮內的神像。在下一年誕期,該花炮會要送回一個花炮。

糧船灣天后誕 神功戲 花炮組件

端五節龍舟賽

很多人認為賽龍舟是隨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盛行。但根據一些考古學資料,賽龍舟之習俗早在吳越和楚國已存在。直至明朝,宮廷和民間已盛行龍舟競渡大賽。賽龍舟實為漁民的宗教活動,滘西、糧船灣、白沙灣及布袋澳都有扒龍舟向廟拜神的儀式。漁民相信一起賽龍舟可以藉擊鼓吶喊聲嚇退海中的蛟龍和趨吉避凶。

漁民對端午划龍舟十分重視。龍舟下水前要祈福、醒龍,賽後更有收龍的傳統儀式。

每逢農曆五月初一,漁民便從儲存地方取出龍舟,裝上龍頭、龍尾,然後焚香念經、驅邪作福,祈求順利作賽。作福後便會進行「醒龍」儀式。漁民需在鼓聲引領下,把龍舟直划往附近天后廟,然後折返,合共來回三次,儀式方告完成。

新龍舟下水的話,又有另一種儀式。端午節前數天,漁民會請來道士舉行儀式。道士需持劍搖鈴、口唸咒語;先刺紙稔,後刺龍頭、龍尾和大鼓等;再燒紙錢、撒神沙;然後再請社區領袖,為龍舟「點睛」。

比賽完畢,漁民會把龍頭、龍尾及大鼓等拆下,並上香酬神;然後把龍頭、龍尾和大鼓或放廟裡、或放任何經漁民協議而定的地方;至於龍身,通常放在廟前沙灘特設的棚架上,用鋁箔遮蓋,留待來年再用。這樣,龍舟就算是給「收藏」妥當了。

70年代開始,西貢端午節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地區性活動,各漁民群體都積極參與。

Top

西貢漁民作業

捕魚

西貢內海、大浪西和果洲海一帶一直是西貢漁民作業的地方,5至8月為捕魚旺季,9至12月為淡季。直至約在20年前,漁民才開始到內地惠東縣以南的平海和大青針一帶作深海捕魚,主要以延繩釣形式捕捉紅衫魚。

西貢漁民的作業方式非常廣泛,如拖網、蝦拖、浸網、下魚、小釣(手釣)、塞魚、浸鰻鱔、照火、敲魚(打網仔)、浸籠和罟仔等。而罟仔和照火是近20年來漁民最主要採用的捕魚方法,以前多以兩艘船為一組作業,近年則以單船作業。而拖網作業則已由2012年12月31日起,在香港水域全面禁止作業。

鶴佬漁民多以刺網捕魚。以前的鶴佬人更有一種獨特的捕魚方式:人手拖網 ─ 先在海中放下拖網,然後把漁船駛到數百米外放錨以固定位置,接着駛回魚網與錨的中間位置,再以人手把網拖回漁船。

  • 下魚/下綱 - 即是延繩釣,放置掛有多個釣鈎的延繩(俗稱主綱)捕魚
  • 小釣(手釣) - 以魚絲魚鈎釣魚
  • 塞魚 - 用兩艘船在岩岸放置漁網,然後用小艇擊水趕魚
  • 浸鰻鱔 - 以放網的方式捕捉海鰻
  • 其他捕漁方法 - 請瀏覽作業文化

其他衍生作業

  • 流動海鮮檔
    昔日漁民在西貢墟沿岸進行漁獲交易,大大小小的漁船泊岸售賣各種漁產。現今的西貢碼頭沿岸仍然保留著這種情景。載滿各種海鮮的小艇停泊在碼頭沿岸,成為流動的海鮮檔,向人們展示售賣海鮮。
  • 曬製魚乾
    漁民也會把漁獲曬製成魚乾後再出售。小魚可直接曬乾,大魚則要先用鹽醃製後才曬乾。
  • 魚露生產
    昔日西貢有生產魚露的工廠,廠家會購買小魚製作魚露。購買回來的魚會加鹽放於池中發酵成魚露。
西貢碼頭的流動海鮮檔

作業轉型
捕撈魚業由70年代開始衰落,漁民開始轉型。大部分漁民主要是向養魚業及經營遊艇或街渡發展。

  • 養魚業
    已有20多年歷史。漁民在近岸水區設立魚排,把魚苗放置於魚排的網裏養殖。起初養殖用的魚苗由漁民自己捕捉,現在則多從內地購入。(魚立)魚、紅(魚立)、絲(魚立)及火點等一直以來都是主要的養殖漁類。現時還設有魚排的地方包括:糧船灣、滘西、雞籠灣、大頭洲、麻南笏和布袋澳。
滘西洲魚排 糧船灣魚排 糧船灣魚排
  • 旅遊業
    • 遊艇、街渡及地質旅遊
      80年代由於西貢旅遊業的發展,有一半以上的漁民轉為經營遊艇或街渡,載人到西貢的小島遊覽、安排游泳或釣魷魚等休閒活動。由西貢遊艇主成立的西貢遊艇協會,現時的成員包括一百艘或以上的遊艇。2009年香港地質公園成立,掀起了地質旅遊的熱潮,使遊覽活動更為熾熱。除了增加遊艇及街渡的生意外,更有漁民在西貢碼頭設立攤檔,招攬遊客跟團遊覽地質公園。
    • 海鮮生意及海鮮酒家
      有部份的漁民轉為從事海鮮買賣的生意及海鮮酒家,而且非常成功,成立了「活海鮮商會」及「海鮮飲食業協會」,每年舉辦「西貢海鮮節」以吸引遊客。他們的成功使西貢成為其中一個食海鮮的好地方。
泊滿遊艇的西貢碼頭一帶 西貢海傍的海鮮街
Top
西貢的海洋及地質資源

海洋資源

由於西貢的水質良好,適合各種珊瑚生長,珊瑚群落同時孕育著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西貢的主要漁獲包括:(魚立)魚、(魚或)魚、白飯魚、公魚、黃澤、魷魚、(魚慈)魚及青鱗。

1996年,政府為保護西貢的珊瑚群,在海下灣設立海下灣海岸公園。公園內有全港其中最好的珊瑚群落,種類多達64種,佔全港已有記錄的76%。另外,有超過120種珊瑚伴生魚類於海岸公園居住。


    海下灣海岸公園

地質資源

以前的西貢是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留下重要的地質遺跡。熔岩冷卻而形成的六角柱石蔚為奇觀,更是世界獨特的酸性火山岩六角柱,其體積及數量也是世界罕見。除六角柱石外,受着太平洋的海浪沖蝕,形成很多奇特的海蝕地貌,其中的吊鐘洞、沙塘口洞、火石洲及橫洲更成為了東海四大名洞。

果洲群島六角柱群 萬宜水庫的S型六角岩柱 吊鐘洞

沙塘口洞 火石洲洞 橫洲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香港國家地質公園」於2009年成立,西貢成為兩園區中的「西貢火山岩園區」,以保護珍貴的地質資源,及推動地球科學的普及教育。2011年,地質公園更晉升為「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