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章〈香港生態旅遊專業培訓中心導師〉
你對蒲台島的認識有多少? 她位於香港的最南端、有很多怪石、有石刻…。亦有一些網頁描述蒲台島:「地質以岩石為主」﹔究竟是甚麼地質?近期香港熱門討論成立地質公園的話題,因此在旅遊之餘,市民亦會喜歡多些了解當地的地質、地貌狀況。本文嘗試以地質旅遊角度出發,加以導賞,讓各位讀者能夠對蒲台島知多一點點。
蒲台島(或作蒲苔島)是蒲台群島的主島﹔蒲台群島由橫瀾島、宋崗、螺洲、螺洲白排及蒲台島等島嶼所組成,其中以蒲台島面積最大,面積3.69平方公里。
花崗岩的世界
我們登上蒲台島,岩石主要是我們熟識的花崗岩,這裡的花崗岩源於1億4,000萬年前侵入地殼深處後凝固成岩的岩體,是香港較年輕的一組侵入岩,一直伸延至港島東南部的赤柱、石澳一帶,在香港的地層劃分中歸入「獅子山岩套」內。這些露出地面的岩石,若我們仔細察看,不難辨別出有不同大小的顆粒,由大粒斑晶的「粗粒花崗岩」到細粒結晶的「黑雲母花崗岩」,真是多姿多采。究其原因,皆因花崗岩是一大類岩石的統稱,就像一個大家族 -- 具同一血統、但有不同成員 -- 花崗岩均由石英(白色至透明)、長石(粉紅色)、雲母(黑色為黑雲母、銀白色為白雲母) 等礦物所組成,但不同的組合、不同的結晶大小就會造成不同面貌特徵的花崗岩了。
|
|
粗粒花崗岩 |
雲母花崗岩 |
大自然的雕刻
「僧人石」、「佛手岩」都是蒲台島的名勝,還有「響螺石」、「靈龜上山」等怪石均令遊客讚嘆不已。這些怪石都有一些共同特徵,就是由岩石疊積在一起,中間突顯很多裂紋。到底是甚麼力量「雕刻」出這些傑作呢? 答案就是「風化作用」!
花崗岩看似堅硬,但其實在香港這種高溫多雨的地方,花崗岩的抗蝕能力相對較差。原來具豐富裂縫 (即節理)的岩石外露於空氣之中,而島上植物不多、多以草本及小型灌木為主,故此日夜明顯溫度差異造成岩體冷縮熱脹,岩石上裂縫節理不斷擴闊,最後迫使岩石崩裂,這種現象稱為「塊狀崩解」,又或者岩石外殼呈洋蔥狀剝落﹔此外,有沒有發現區內地面滿佈砂粒,皆因岩石內不同礦物崩解的結果。看看是否以石英質砂粒為主? 對了,因為石英礦物對抗侵蝕能力較強,所以可以殘留在地上,而其他長石及雲母類礦物早已被分解殆盡了。以上的風化過程均屬「機械性風化作用」。
其實與此同時,雨水及水汽均會從岩石裂縫節理滲入岩體之內。當水分接觸岩石內的不同礦物時,便會產生化學作用(如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等) ,改變原生礦物的成分,形成次生礦物(如黏土類礦物) ,最終變得容易鬆脫。這種令岩石礦物發生化學改變的風化過程稱為「化學性風化作用」。
由於風化作用沿岩石上的節理作「面狀」包圍式進行,因此受風化的岩石多成球狀,這過程亦稱為「球狀風化」。球狀風化令岩石表面的風化層鬆散,水分便能滲入更深一層,令埋在風化層裡未經風化的「核心石」也受到風化。當核心石之間的風化層被風雨侵蝕沖走時,表層物質移除,核心石裸露,互相疊積起來便形成突岩(亦有稱為危石,意指該等疊石有下墜的危險) 。島上所見怪石,全是突岩的例子。
潛在的危險
突岩有下墜的危險! 同樣,花崗岩區常出現亦一些「片狀構造」(sheeting structures) ,亦有下滑的風險。從「僧人石」繼續北走,在東部沿岸會發現一種與地表平行的節理。這些層理並非來自沉積岩,而是因為花崗岩形成於地殼深處,承受上覆岩層的巨大壓力,當上面的物質被侵蝕移除後,岩層便會因壓力減少而得以膨脹,於是產生這些與地面平行的片狀節理。水分從層理間滲入,增加了下滑的風險。
此外,在花崗岩岩體上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紋漬,這種現象多來自地下水或雨水將岩體內的礦物質,如鐵、錳等,富集流出而留下的一段段紋路,活像一幅抽象山水畫。
|
|
花崗岩片狀構造 |
花崗岩上污漬 |
其他特別地質景貌
除了上述大型的地質、地貌現象外,在踏上碼頭的左方,可見到多條岩脈貫穿岩層,反映這區成岩時,岩漿的侵入活動頻繁。這些岩脈可能是石英質(白色) 或另一組較年輕的花崗岩岩體(如圖中淺色的岩石) 入侵原有岩體所留下的遺跡。如有閒情,可數算其中有多少種不同年代的花崗岩,估量它們誰是最老? 誰最年青? (提示:可運用地層切割律去辨別 -- 即年青的岩層切割入侵古老的岩層,試試看!
|
|
岩脈貫穿花崗岩體 |
淺色的年青岩脈貫穿古老花崗岩體 |
|